“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也”原文及译文解析
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也。仁赡为将,轻财重士,法令严肃,少略通兵书。事南唐,为左监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所至称治。李璟使掌亲军,以为武昌军节度使。周师征淮,先遣李谷攻自寿春,璟遣将刘彦贞拒周兵,以仁赡为清淮军节度使,镇寿州。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彦贞见周兵之却,意其怯,急追之。仁赡以为不可,彦贞不听,仁赡独按兵城守。彦贞果败于正阳。
世宗攻寿州,围之数重。以方舟载炮,自淝河中流击其城;又束巨竹数十万竿,上施版屋,号为“竹龙”,载甲士以攻之;又决其水寨入于淝河。攻之百端,自正月至于四月不能下,而岁大暑,霖雨弥旬,周兵营寨水深数尺,淮、淝暴涨,炮舟竹龙皆飘南岸,为璟兵所焚,周兵多死。
明年正月,世宗复至淮上,尽破紫金山寨,坏其夹道,璟兵大败,诸将往往见擒,而璟之守将,广陵冯延鲁、光州张绍、舒州周祚、泰州方讷、泗州范再遇等,或走或降,皆不能守,虽璟君臣亦皆震慑,奉表称臣,愿割土地、输贡赋,以效诚款,而仁赡独坚守,不可下。世宗使璟所遣使者孙晟等至城下示之,仁赡子崇谏幸其父病,谋与诸将出降,仁赡立命斩之,监军使周廷构哭于中门救之,不得,于是士卒皆感泣,愿以死守。
三月,仁赡病甚,已不知人,其副使孙羽诈为仁赡书,以城降。世宗命舁仁赡至帐前,叹嗟久之,赐以玉带、御马,复使入城养疾,是日卒。制曰:“刘仁赡尽忠所事,抗节无亏,前代名臣,几人可比!予之南伐,得尔为多。”乃拜仁赡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仁赡不能受命而卒,年五十八。
世宗遣使吊祭,丧事官给,追封彭城郡王。以其子崇赞为怀州刺史,赐庄宅各一区。李璟闻仁赡卒,亦赠太师。寿州故治寿春,世宗以其难克,遂徙城下蔡,而复其军曰忠正军,曰:“吾以旌仁赡之节也。”
呜呼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可谓得其死哉仁赡既杀其子以自明矣岂有垂死而变节者乎?今《周世宗实录》载仁赡降书,盖其副使孙羽等所为也。当世宗时,王环为蜀守秦州,攻之久不下,其力屈而降.世宗颇嗟其忠,然止于为大将军。视世宗待二人之薄厚而考其制书,乃知仁赡非降者也。
(《新五代史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死节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其怯,急追之意:料想,估计。
B.仁赡子崇谏幸其父病幸:幸而,幸亏。
C.世宗以其难克克:攻克,制胜。
D.吾以旌仁赡之节也旌:表扬,表彰。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呜呼/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可谓得其死哉/仁赡既杀其子/以自明矣/岂有垂死/而变节者乎?
B.呜呼/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可谓得其死哉/仁赡既杀其子以自明矣/岂有垂死而变节者乎?
C.呜呼/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可/谓得其死哉/仁赡既杀其子/以自明矣/岂有垂死/而变节者乎?
D.呜呼/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可谓得其死哉/仁赡既杀其子/以自明矣/岂有垂死而变节者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仁赡略通兵书,颇有远见。在与周师作战时反对刘彦贞的冒进,独自按兵不动,坚守城池,后来刘彦贞果然失败。
B.刘仁赡法令严肃,不徇私情。他的儿子刘崇谏趁他生病的时候,谋划投降的事。他立刻下令斩杀儿子,手下人求情也没用。
C.刘仁赡的才华和气节得到了周世宗的肯定和褒扬。生前世宗赐以玉带、御马;死后世宗遣使吊祭,追封彭城郡王,其子也得到了荫庇。
D.作为南唐重臣,刘仁赡长年与后周作战,虽胜多而败少,但最终也难以挽救南唐颓势;刘仁赡于是死守城池,誓不投降,其气节令人佩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璟君臣亦皆震慑,奉表称臣,愿割土地、输贡赋,以效诚款。(5分)
(2)视世宗待二人之薄厚而考其制书,乃知仁赡非降者也。(5分)
参考答案
4.B(幸:遇到,碰上。句中引申为“乘着”。从语境分析,应为动词义,而不是副词“幸而”。)
5.B(呜呼,天下恶梁久矣!然士之不幸而生其时者,不为之臣可也,其食人之禄者,必死人之事,可谓得其死哉!仁赡既杀其子以自明矣,岂有垂死而变节者乎?)
6.D(“胜多而败少”与文无据。)
7.(1)即使是李景君臣,也都震惊畏惧,上表称臣,愿意割让土地、献纳贡赋,以证明降服诚意。(震慑:震惊畏惧。输:献出。效:表明,证明。诚款:忠诚,真诚的心意。此四处,一处1分,大意正确1分。)
(2)对比周世宗对待他们两人不同的态度并考察周世宗的制诰,就知道刘仁赡不是投降的人。(视:对比。待:对待。考:考察。乃:就。此四处,一处1分,大意正确1分。)
【参考译文】
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刘仁赡担任将官,轻视财物,看重将士,法令严肃,从小略通兵书。在南唐做官,任左监门卫将军、黄袁二州刺史,所到之地都政治清明安定。李景让他掌管亲军,任为武昌军节度使。周军出征淮南,先派李谷从寿春进攻。李景派将领刘彦贞抵御周军,让刘仁赡任清淮军节度使,镇守寿州。李谷退守正阳浮桥,刘彦贞见周军退却,估计他们害怕了,紧追他们。刘仁赡认为不行,刘彦贞不听,刘仁赡独自按兵不动守城。刘彦贞果然在正阳战败。
周世宗进攻寿州,把它重重包围,用两船相并载着炮,从淝河中流炮击寿州城;又把几十万根大竹子捆扎在一起,上面盖上木屋,号称“竹龙”,载上甲兵攻城,又决水寨之水流入淝河。用各种方法攻城,从正月到四月都没能攻下,而这年非常炎热,大雨十多天不停,周军营寨水深几尺,淮河、淝河暴涨,炮船竹龙都漂到南岸,被李景的军队焚烧,周军死了很多人。
第二年正月,周世宗又到淮河边。全部攻破紫金山下的营寨,毁坏夹道,李景的军队大败,将领们大多被俘获,而李景的守将广陵冯延鲁、光州张绍、舒州周祚、泰州方讷、泗州范再遇等人。有的逃跑,有的投降,都不能坚守,即使是李景君臣,也都震惊畏惧,上表称臣,愿意割让土地、献纳贡赋,以证明降服诚意,而刘仁赡独自坚守,不能攻下。周世宗让李景派来的使臣孙晟等人到城下告知刘仁赡,刘仁赡的儿子刘崇谏趁着他父亲患病,图谋和将领们出城投降,刘仁赡立即命令将他斩首,监军使周廷构在中门哭泣挽救他,没有救成,于是士兵们都感动得哭起来,愿意以死守城。
三月,刘仁赡病重,已经不省人事,他的副使孙羽伪造刘仁赡的信,献城投降。周世宗命令把刘仁赡抬到营帐前,感叹很久,赐给他玉带、御马,又让他进城养病,这天死去。韶书写道:“刘仁赡对他所事奉的人竭尽忠诚。坚守节操,无所亏损,前代的名臣,有几个能和他相提并论!我出征南方,以得到你为最大收获。”于是拜刘仁赡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天平军节度使。刘仁赡不能接受任命而死去,享年五十八岁。
周世宗派使臣吊祭刘仁赡,丧事由官府出资,追封为彭城郡王,任他的儿子刘崇赞为怀州刺史,赐给庄园、住宅各一处。李景听说刘仁赡死,也追封他为太师。寿州原来的州治为寿春,周世宗因它难以制胜,于是将城迁到下蔡,而恢复它的军镇建置,称号为忠正军,说:“我用它来表彰刘仁赡的忠节。”
唉,天下憎恶梁已经很久了!但不幸生在那个时代的义士,不做它的臣子是可以的,那些享用他主人俸禄的人,必然要为他主人的事而死,可以说是死得其所啊!刘仁赡既然杀死他的儿子来表明自己的意志,哪有临死变节的呢?现在的《周世宗实录》载有刘仁赡的降书,这是他的副使孙羽等人写的。当周世宗时,王环为蜀国守卫秦州,很久都攻不下来,后来他力尽而投降,周世宗很是赞赏他的忠诚,但只封为大将军。就周世宗对他们两人厚薄不同并考察周世宗的制诰,可知刘仁赡不是投降的人。
猜您喜欢更多》
与““刘仁赡字守惠,彭城人也”原文及译文解析”相关高中文言文阅读
- 王孙满对楚子原文及
-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 陈情表原文及翻译一
- 2021年最新与朱元思
- 得过且过文言文翻译
- 口技文言文翻译及原
- 马说
- 狼子野心文言文翻译
- 诫兄子严敦书原文及
- 二犬情深文言文原文
- 游褒禅山记文言文翻
- 湖心亭看雪文言文知
- 北山移文原文及翻译
- 爱莲说翻译劝解及写
- 桃花源记翻译及译文
- 扁鹊见蔡桓公文言文
- 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
- 朱子家训的解释和意
- 介之推不言禄主要内
- 扁鹊见蔡桓公的寓意
- 六一居士传原文及翻
- 方山子传的主旨是什
- 《明史·杨继盛传》
- 项羽之死知识点归纳
-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
- 战国策文言文翻译及
- 《卫灵公天寒凿池》
- 大道之行文言文阅读
- 《大道之行》文言文
- 苏轼作品大勇文言文
精品推荐
- 第五单元 民族艺术的瑰宝_16. 形形色色的民族乐器_第一课时(岭南版六年级上册)_T3751175
- 外研版英语三起5年级下册(14版)Module3 Unit1
- 30.3 由不共线三点的坐标确定二次函数_第一课时(市一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42
-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讲解
- 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值_第一课时(特等奖)(冀教版九年级下册)_T144339
-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12
- 外研版八年级英语下学期 Module3
-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深圳用) 四年级下册 Unit 2
- 苏科版数学 八年级下册 第八章第二节 可能性的大小
- 外研版英语七年级下册module3 unit2第二课时
分类导航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元曲精选
- 古诗十九首
- 小学古诗
- 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 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
- 写景的古诗
- 咏物诗
- 描写春天的古诗
- 描写夏天的古诗
- 描写秋天的古诗
- 描写冬天的古诗
- 描写雨的古诗
- 描写雪的古诗
- 描写风的古诗
- 描写花的古诗
- 描写梅花的古诗
- 描写荷花的古诗
- 描写柳树的古诗
- 描写月亮的古诗
- 描写山的古诗
- 描写水的古诗
- 描写长江的古诗
- 描写黄河的古诗
- 描写儿童的古诗
- 山水诗
- 田园诗
- 边塞诗
- 含有地名的古诗
- 节日古诗
- 春节古诗
- 元宵节古诗
- 清明节古诗
- 端午节古诗
- 七夕古诗
- 中秋节古诗
- 重阳节古诗
- 古代抒情诗
- 伤怀的古诗
- 咏史怀古诗
- 爱国古诗
- 送别诗
- 离别诗
- 思乡诗
- 思念的诗
- 爱情古诗
- 励志古诗
- 哲理诗
- 闺怨诗
- 赞美老师的古诗
- 赞美母亲的古诗
- 关于友情的古诗
- 关于战争的古诗
- 忧国忧民的古诗
- 婉约诗词
- 豪放诗词
- 人生必背古诗
- 论语
- 诗经
- 孙子兵法
- 三十六计
- 史记
- 周易
- 山海经
- 资治通鉴
- 黄帝内经
- 了凡四训
- 梦溪笔谈
- 千字文
- 世说新语
- 左传
- 大学
- 中庸
- 尚书
- 礼记
- 周礼
- 仪礼
- 庄子
- 鬼谷子
- 老子
- 孟子
- 墨子
- 荀子
- 韩非子
- 列子
- 淮南子
- 管子
- 尉缭子
- 吴子
- 伤寒论
- 天工开物
- 素书
- 汉书
- 文心雕龙
- 吕氏春秋
- 孝经
- 孔子家语
- 颜氏家训
- 孙膑兵法
- 搜神记
- 笑林广记
- 楚辞
- 乐府诗集
- 论衡
- 百战奇略
- 战国策
- 三国志注
- 将苑
- 六韬三略
- 反经
- 公孙龙子
- 司马法
- 逸周书
- 黄帝四经
- 清官贪官传
- 睡虎地秦墓竹简
- 贞观政要
- 金刚经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水经注
- 农桑辑要
- 文昌孝经
- 六祖坛经
- 地藏经
- 徐霞客游记
- 弟子规
- 增广贤文
- 幼学琼林
- 冰鉴
- 容斋随笔
- 智囊
- 围炉夜话
- 商君书
- 魏书
- 周书
- 三字经
- 子夏易传
- 笠翁对韵
- 公羊传
- 尔雅
- 三国志
- 后汉书
- 明史
- 晋书
- 宋史
- 新唐书
- 旧唐书
- 隋书
- 元史
- 宋书
- 北齐书
- 新五代史
- 陈书
- 金史
- 南齐书
- 梁书
- 旧五代史
- 辽史
- 北史
- 南史
- 续资治通鉴
- 明季北略
- 浮生六记
- 高士传
- 大唐西域记
- 传习录
- 小窗幽记
- 国语
- 说苑
- 本草纲目
- 神农本草经
- 难经
- 千金方
- 奇经八脉考
- 濒湖脉学
- 棋经十三篇
- 古画品录
- 茶经
- 百家姓
- 智囊(选录)
- 罗织经
- 朱子家训
- 陶庵梦忆
- 红楼梦
- 三国演义
- 聊斋志异
- 西游记
- 水浒传
- 儒林外史
- 封神演义
- 太平广记
- 警世通言
- 镜花缘
- 醒世恒言
- 剪灯新话
- 隋唐演义
- 初刻拍案惊奇
- 老残游记
- 博物志
- 孽海花
- 三侠五义
- 穆天子传
- 二刻拍案惊奇
- 喻世明言
- 说唐全传
- 老残游记续集
- 三刻拍案惊奇
- 四十二章经
- 心经
- 法华经
- 华严经
- 楞伽经
- 无量寿经
- 圆觉经
- 易传
- 抱朴子
- 阴符经
- 黄庭经
- 文子
- 太玄经
- 悟真篇
- 声律启蒙
- 随园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