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杜
小李杜——晚唐的哀艷诗音
诗歌经过初唐的清新、盛唐的恢宏,从中唐就开始从高潮走向低落,到晚唐时期出现了纤靡繁艷的趋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唐代社会状况已经衰落,士人的心态随之发生变化,感伤抑郁的幽美之风遍布文坛。在一定意义上讲,李商隐(813-858)和杜牧(803-853)代表了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后人把他们与李白、杜甫相比,将二人并称为“小李杜”。
李商隐
李商隐是晚唐学习杜甫诗才力最大、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秾丽之中,时带沉郁”的特点,特别是抒写爱情、意绪的无题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中一些优美精炼的句子还被编入乐曲,广为传唱。如脍炙人口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常常被用作热恋中的青年男女互通心意的表白之辞。“心有灵犀”更是成为表明彼此心息相通的俗语。
李商隐像
李商隐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但他的家族这一支早已没落,祖上几代只做过县令一类的小官。他十岁丧父,跟母亲一起过着清贫的生活。李商隐自幼聪颖,“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十六岁时因擅长作古文而声名初振。他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成功,后来虽得中进士,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李商隐关心现实政治,有匡国用世之心,作过一百多首政治诗,对历史和现实的许多社会问题作出了深刻的揭露和批评。他年轻时得到古文大家令狐楚的赏识,但进入仕途不久就卷入了唐代著名的“牛李党争”,受到权臣的排挤,一生不得志,仕途坎坷,沉沦下僚,长期过着辗转漂泊的幕僚生活,甚至有“十年京师寒且饿”的凄凉经历,不足五十岁便郁郁而终。
李商隐诗集中的大部分篇章都侧重于吟咏怀抱、感慨身世,有着“玉盘迸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的凄艷之美。与盛唐诗人的外放气质不同,李商隐注重向自我内心世界的探寻。他善于把哀婉的意绪融入朦胧瑰丽的诗境,敏感细腻的气质和落寞不振的身世遭遇在他的诗歌中交融成一种低回感伤的意绪,营造成一种纤细幽约、绮密瑰妍的美感。例如人们所熟悉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意不适”的哀怨从起笔便笼罩在心头,乘车登上古原去欣赏落日,却因“近黄昏”触发了茫茫不尽的感伤。最后两句后来成为人们慨叹时间流逝、美好事物已经接近尾声时常用的词句。
《夜雨寄北》诗意图,今人戴敦邦绘。
他所写的无题诗,是继盛唐诗歌高峰后的一个卓越创造,其中抒写爱情的篇章,更是哀感凄艷、惊绝千古。如: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这三首诗是他无题爱情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他运用比兴象征的手法,大量使用典故和迷幻幽约的意象,使诗境朦胧虚化。“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领题,写尽春尽花落、情人远离的凄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春蚕吐丝直到死亡、蜡烛燃烧殆尽才不再有烛泪,用此比拟相思的痛苦,同时 “丝”字与“思”谐音,语意双关,真有“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凄楚。李商隐用优婉的诗笔将青年男女的恋情表现得既美好又辛酸,而通篇含蓄蕴藉,意境幽约凄美,思维跳跃性很大,读者往往不知其所指,正合命为“无题”。
此类也有以诗的句首词语作为题目的,如《锦瑟》一诗,比上面几首更显得辞意缥缈、朦胧难懂,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是有二十五弦的乐器,但现在都断掉了,成为五十根弦,怎么能像诗人说的那样是“无端”的呢?此中的原由是我们猜不透、说不清的。下面毫无逻辑关系地罗列了四种景象:庄子在梦中变成蝴蝶,醒来忽觉不复人、物之别;望帝冤魂化成杜鹃鸟,日夜哀鸣;明月映照沧海中的蚌珠,似有泪涌;日光照耀蓝田美玉,好像升起烟雾。每一句都绮妍瑰丽,但我们只是被这种凄艷浑融的意境吸引,并不能确切地知道诗人要表达些什么。“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追忆的是什么情感,我们只能从诗中体味到一种惘然哀怨,感动于这种异样的沉博凄艷之美。
杜牧
杜牧的诗歌风华流美而又情致高远、神韵疏朗,具有俊爽峭健的特征。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描绘出一幅烟雨之中的行路图,生动而朦胧。清明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春天时祭奠先人的特殊日子,这天所特有的阴沉低落的情绪在杜牧的这首诗中得到了含蓄而准确的表达,至今读来仍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共鸣。
杜牧像
杜牧自少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有出将入相的政治抱负,但是晚唐衰靡的社会现实已经不能为这种抱负提供机会。杜牧二十六岁参加科举考中进士,却同李商隐一样长期沉沦下僚,“十年为幕府吏”,中年以后虽然官位高升,却也未能有什么实际的作为。他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和对社会时局的忧患都在诗歌中得到体现。
杜牧的祖父是中唐有名的宰相和历史学家杜佑,他所着的《通典》是中国第一部记述典章制度的通史。杜牧自少耳濡目染,也对历史、政治有颇为深广的认识。他的诗歌中最出色的是咏史、议论时政的作品,或者借题发挥表现自己的政治感慨与识见,或者讽刺现实社会问题,这些作品通常笼罩着一种面临末世的忧患与哀伤。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首诗起笔用“烟笼寒水月笼沙”营造了一种凄冷迷茫的氛围,夜晚诗人将坐船停泊在岸边,听见酒家的歌女在唱着《后庭花》之类的曲子。《玉树后庭花》是唐五代时期陈后主制作的乐曲,陈后主耽于享乐、荒淫误国,在朝廷灭亡前夕还在与嫔妃饮宴作乐,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玉树后庭花》也就被后世称为“亡国之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并不是批评卖唱的歌女不懂得国家危亡,而是隐斥朝廷上下面对颓败的政治局面不思进取、茍欢一时,用历史教训讽刺时政,犀利沉痛。后世中国人每当国家衰落、风雨飘摇之际,常以这句诗作为警示之辞。清代文人沈德潜更把此诗推为绝唱(《说诗晬语》),认为是唐人绝句的“压卷之作”。
《过华清宫》(其一)则没有借助历史,直接批评当朝的腐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是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发之作,说的是唐玄宗与宠妃杨玉环的故事。唐玄宗统治后期沉溺声色,挥霍无度,他在骊山修建华清宫,用来与杨玉环寻欢作乐,因为杨玉环喜欢吃岭南的水果荔枝,就命人千里快递,甚至累死人马。唐代有许多诗文作品赞美他们的爱情,杜牧却直笔指斥本朝皇帝的荒淫无道,痛惜百姓的艰苦。
还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尤为深刻的作品,如《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 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 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这首诗用早雁比喻流离失所的难民,他们遭受外族侵扰困苦不堪,朝廷却无法平定动乱,不能保护自己的子民。百姓被迫像受惊的哀鸿,妻离子散,四处奔逃。诗人深切谴责了朝廷的无能,对难民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切的同情。
- 标签: 历史故事
相关推荐
猜您喜欢更多》
- 破解所向无敌罗马第一军团全军覆
- [图文]两度预谋刺杀蒋介石的日本
- 古代历史上最强大的十个大帝国
- 秦桧大家只知卖国求荣,却不知秦
- 中国历史上排名前十的十大变态军
- [图文]台湾起义飞行员告诉蒋介石
- 孙中山怎么死的,孙中山的资料和
- 王安石是哪个朝代的
- 周小川是陈云的儿子吗,周小川简
- 宋代大都市为何男娼兴盛?宋朝娼
- 赵匡胤竟是杀害岳飞的“元凶”:
- 只因梦见姜子牙?周文王就开创周
- 女人改变了世界?影响历史进程的
- 中国历史上12位最强武将排名
- 中国最先进的战斗机,军事上的重
- 揭秘:诸葛亮一生最信任的武将是
- 秦始皇:历史上由一个异国歌姬创
- 大富豪猗顿:中国历史上靠白手起
- 揭秘:何人才是三国历史上最神秘
- 张良的妻子是谁 张良最后是怎么
- 刘邦有几个儿子 他们的结局分别
- 亚父范增是个怎样的人 范增最后
- 张良在历史上是什么人 为什么称
- 《芈月传》甘茂原型是什么 历史
- 汉高祖刘邦的后宫:吕后戚夫人和
- 章开沅:为何文革之后学风大变
- 吴敏超:远东最大的酒精厂是如何
- “纸弹轰炸日本第一人”:百万传
- 抗战期间日军怎样探地雷:电影《
- 张军谈1929年经济危机:这个时代
与“小李杜”相关的历史故事
- 明代宗朱祁钰为何没被葬入明十三陵
- 三国没有高富帅:曹操身高1米6
- 五千佳丽海选:明朝选后过七关
- 谁带来的大汉和匈奴“60年和平”
- 刑天舞干戚
- 唐僧舍利如何被日本人盗走的
- 唐中宗李显的窝囊生活
- 孔子为何对女人有偏见?
- 美味的人肉:历史上达官贵人的餮饕
- 武则天挑选男宠的三个必备条件
- 魏忠贤去当太监为何要自我阉割
- 清代皇帝一天的生活
- 凡是主张读经的人多别有用心
- 被康熙废黜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 朱元璋:能下厨房是“酸梅汤”发明
- 真实秦桧曾是力主抗金的强硬派
- 康熙为何要杀忠诚如狗的鳌拜
- 荒诞战国后宫:三人行必有汝父
- 李白相思对象:和尚道士多女性少
- 凭色富贵:皇帝王子床上的"同志"
- 唐女性爱穿“露乳装”
- 梁武帝萧衍为何四十年不近女色?
- 后羿射日
- 古代“城管”如何执法?
- 伯鲧息壤治水
- 李莲英拍慈禧马屁的绝招
- 古代皇宫为什么出现很多同性恋
- 薛宝钗的美好看吗
- 光绪帝神秘死亡的四种传闻
- 赵云之谜:死在妻子的绣花针之下?